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京東大鼓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比起潮流 更願意追憶經典的星座
京東大鼓是發源於河北省的漢族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瞭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演出全憑演員的演唱功夫和擊鼓技巧。為此京東大鼓時常被作為一種文藝匯演的表演項目,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京東大鼓的歷史溯源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三河、寶坻、香河一帶的農村。據藝人祖譜及口碑資料,早在清乾隆中葉.河北省南皮縣賈九堡村木板大鼓名傢李文通一說山東人,名尚志,綽號弦子李)從傢鄉逃荒來京東行藝.他吸收瞭京東廣為流行的漢族民歌小調“靠山調”,豐富瞭木板大鼓的唱腔,增加瞭京東鄉音,很受當地群眾歡迎。
因他的演唱講求韻味,人稱這種京東風味的木板大鼓為“小口”木板大鼓,李在行藝中收徒張百奎河間人)、曹占奎大城人)、李振奎義子)、崔登奎和鄧殿奎,世稱“清門五奎”,其中以鄧殿奎一說鄧連奎)最為有名。
鄧殿奎,殿奎系拜師學藝後之藝名,香河縣劉宋鎮人,後遷居馬廠,生卒年不詳,世傳1754年在世。相傳他有“三鋼”,即鋼性子、鋼嗓子和鋼板。他喜歡唱民歌,尤愛唱《放風箏》。鄧繼承乃師的創造精神,改革木板大鼓“小口”派唱法,將一板一眼的單一板式改為“慢板”、“平板”、“垛板”等多種演唱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