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屬虎一天要逛朋友圈幾次
天津不光是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樣它也是我國藝術文化中心。天津文化中包含著許多特色的當地民間曲藝,接下來小編我將為大傢介紹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小編我將從它的藝術特色和傳承意義兩點出發。
藝術特色
天津時調是天津土生土長的一種曲種。其原名叫“時調”,源於下層社會流行的民歌、小調。如有來自手工業者自編自唱的“靠山調”;有來自於青樓妓院的“鴛鴦調”俗稱“窯調”);有膠皮車人力車)的車夫們,在勞累之餘,坐在自己的車簸箕上哼唱的一種“膠皮調”和來自民間生活的“拉哈調”等。靠山調,大約產生於清同治末年或光緒初年,绱鞋作坊裡的工匠每當日落時,坐著小馬紮用木條或木棍交叉組成支架,坐處用帆佈帶繃紮而成),背靠房山自編自唱的一種曲調。
內容多是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憂愁。這種小調,被人們稱之為“靠山調”。後經演唱者不斷完善,創造出新的曲牌,如“悲秋調”、“解憂調”、“怯五更調”、“小五更調”、“反正對花調”等,這種所謂“九腔十八調”,成為“靠山調”的基本調式。拉哈調“拉哈”為天津土語,指作事不認真),是由流行在河北和天津一帶的民歌小調“糊塗調”、“撒大潑”等演變而成。此調的旋律以天津方言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