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廈門南音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鄭博士:5月男女桃花提前報
眾所周知,南音不僅在閩南地區流傳甚廣,甚至還傳播到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地區,甚至有外國專傢學者稱之為“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那麼,你想知道南音的起源嗎?想知道它是如何傳承的嗎?那就跟小編一起看看廈門文化吧!
一、起源
福建南音是曲藝的一種,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福建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1)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瞭唐代“大曲”傳播於民間。大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產生瞭別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筒簫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