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由來的民間傳說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沉淀和演變逐漸的形成瞭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是依附著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的發展,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傢介紹一下中國傳統食品粽子的由來。
粽子的來歷是什麼?您也許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和紀念屈原有關,但是您知道粽子為什麼要用葉子包起來嗎?人們為什麼要把粽子扔到水裡面去呢?其實這些由來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下面小編就告訴您粽子的來歷與傳說。
粽子的來歷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東晉范註《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級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瞭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瞭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瞭。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瞭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梁朝文學傢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裡。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