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立冬為什麼吃餃子?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面對父母的期望 你會多努力
在我國北方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在立冬日這天,傢傢戶戶都吃餃子。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人們常說吃啥補啥,以形補形,餃子形狀像耳朵,為瞭在寒冷的冬天耳朵不被凍壞掉,北方的立冬日便有瞭吃餃子的習俗。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立冬吃餃子的典故吧,瞭解下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瞭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瞭,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