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的起源歷史與發展
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菜文化的特點是重油、重色,重火功。徽菜又稱徽州菜及新安菜,徽菜的特點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徽菜的主要作料便是山味。徽菜的制作考驗瞭廚師的造詣,下面我們來瞭解下徽菜的歷史起源及發展。
徽菜歷史起源:
徽菜,它發祥於南宋時期,起源於古徽州今績溪、歙縣一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徽州傳統的民間菜肴。徽菜與明清徽商的活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蘊涵著豐富的安徽傳統文化,歷史上曾經有過數百年的輝煌,被列為中華八大菜系之一。績溪、歙縣乃徽商故裡,自明朝和清朝以來,隨著徽商勢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漸名聲遠揚,徽菜隨徽商發展到全國各大都市。乾隆55年1790年),徽班首次進京,徽菜隨之北上,開始登足京都,所設的徽菜館始稱為“徽館”,後來成為徽州人旅外菜館業的統稱,而其中績溪人尤為最多。
從菜系發展上考證,績溪徽菜更是獨霸一方。從清朝)咸豐年間到新中國建立初期,績溪人在全國14個省市開辦瞭570多傢徽菜餐館!上海更是徽廚的大本營,績溪徽廚在上海辦菜館、飯店的歷史已達百餘年。在中國的八大菜系中,是績溪人最早將徽菜打入大上海,20世紀40年代,僅上海一地的徽菜館就有130傢之多,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上海幾代人的飲食生活。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末是績溪人在湖北省省會武漢市辦菜館、飯店最興旺的年代,當時武漢市知名徽菜館就有杏花天、醉月樓、大中華等數十傢,其中武昌大中華酒樓最為著名,也是至今存在且不斷發展壯大的老徽菜館品牌!“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毛主席這首《水調歌頭遊泳》膾炙人口,而為主席精心烹制武昌魚的就是武漢老徽菜館大中華酒樓的二位績溪師傅程明開與邵在維。同個時期績溪人還開始把徽菜館開辦到海外,比如印尼、緬甸、日本、美國等地,有許多齒頰留芳的故事在當地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