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養生,趕緊收藏起來!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測你用什麼成功地偽裝瞭自己?
飲食為瞭生存,生存又寄托於健康之中。在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就由專門研究飲食與健康之間的聯系,在通過不斷的研究總結,最終形成瞭飲食養生法,便是通過探究飲食的規律,性質等等方面,達到營養身體,保持和促進身體機能的辦法。
天人相應,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另外,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與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例如:夏季天氣炎熱,應多選用寒涼食物以消暑解熱,還要適當限制溫性的肉類攝入量以免助陽動火。冬季天氣寒冷,應多選用溫熱食物以增溫祛寒。
調補陰陽,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傳統養生學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在“陰平陽秘”即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況,如果機體失去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會發生疾病。人們常用甲魚、龜肉、銀耳、燕窩等來養陰生津,滋陰潤燥以補陰虛,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蝦仁等來溫腎壯陽,益精填髓以補陽虛,都是飲食調補陰陽的具體體現。
審因用膳,是指根據個人的機體情況來合理地調配膳食。我們知道人體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種營養成分,所以《黃帝內經》提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在保證全面營養的前提下,還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適當地調配飲食結構。如體質健壯者,應該多吃清淡飲食,不宜過多食用葷厚難消化及辛辣之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