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詳解:花雅之爭的歷史過程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最可能嘴上學佛_心裡學魔的星座
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花和雅是不同的變現形式,一般認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統謂之亂彈。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詳細介紹,花雅之爭的歷史過程。
概念簡介李鬥《揚州畫舫錄》)
花、雅之分,沿襲瞭歷來封建統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傾向。所謂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為雅樂正聲;所謂花,就是雜的意思,言其聲腔花雜不純,多為野調俗曲。故花部諸腔戲,又有“亂彈”的稱謂,曾長期受到上層社會、士大夫的歧視而登不瞭“大雅之堂”。
雅部與花部的劃分,對戲曲聲腔有明顯的褒貶評價,是古代封建正統的“雅”、“俗”觀念對戲曲認識上的具體表現,所以戲曲史中把此時期“花部”諸腔和昆曲爭奪劇壇地位的歷史稱為“花雅之爭”。
花雅區別
一、戲曲行當之別,即所謂“凡旦色之塗抹、科諢、取妍者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為‘正’”,即雅。即以上吳長元所雲。這是花、雅的原始意義。元夏庭芝《青樓集》“李幼奴”條雲:“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蓋與此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