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故事:馬革裹屍的典故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屬牛男面對內心脆弱的女生會怎麼辦
林毅夫說過:“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屍還,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累死在書桌上。”究竟馬革裹屍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感覺這是一種很壯烈的犧牲?本期民間故事為你介紹馬革裹屍的典故。究竟這馬革裹屍是為什麼能讓人振奮人心。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成語典故
因功封侯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瞭援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時刻心系國傢安危
過瞭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瞭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瞭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瞭,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瞭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瞭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隻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瞭,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