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音樂文化的“奇葩”-蒙古長調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2013春節臨近12星座興奮指數
相信大傢對於蒙古族的音樂都不陌生,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歷來就是地廣人稀的,加上遊牧的獨特生活方式,因此,會讓他們對於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於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的一種藝術文化。那麼,大傢對於這種藝術文化有多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長調的藝術特色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傢、歌唱傢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傢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隻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長調的傳承與發展
在長調藝術史上,長調藝術大師可謂代代輩出。一代歌王哈紮佈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小黃馬》高音區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絕。1955年,“長調歌王”寶音德力格爾以一曲《遼闊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金牌,傾倒世界級音樂大師與各國青年。評委之一、著名前蘇聯作曲傢肖斯塔科維奇,稱其是“罕見稀有的民音女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