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山東藝術文化:五音戲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你現在是否有勇氣跳槽?
五音戲是山東地區的獨有漢族戲曲的劇種,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它源自於山東省的章丘一代。五音戲是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的姓氏流傳著。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特別瞭解這種山東的五音戲文化。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瞭解一下五音戲吧!
五音戲的藝術特色
五音戲表演時一般是先吐字,後行腔,曲調口語化,腔調旋律變化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稱為“雲遮月”,曲調優美質樸,適於抒發多種感情。五音戲的劇詞,生活氣息、鄉土色彩濃厚,群眾詞匯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最初,五音戲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戲、三小小旦、小生、小醜)戲為主,無文場伴奏,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後經發展增添瞭文場伴奏,劇目也更為豐富。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頗為豐富,據統計有160餘出,主要有《王小二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樓記》、《王定保借當》、《墻頭記》、《趙美蓉觀燈》、《王林休妻》、《鄉裡媽媽》、《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傢頂嘴》、《安安送米》等。由於表現的多是當地農村婦女的形象和生活狀態,故生活氣息強烈,地方特色濃鬱,方言純樸自然,常用民間諺語和形象比喻,言簡意賅,深得一方百姓喜愛。其中,《王小趕腳》在戲迷中頗具名氣,但大多數人知道的是呂劇《王小趕腳》,這部戲甚至被認為是呂劇的開山之作。殊不知,《王小趕腳》原是五音戲的經典劇目,後被呂劇、評劇、豫劇等諸多戲種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