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群眾藝術“聊齋俚曲”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你知道什麼星座最會胡亂鬼叫?
聊齋俚曲的姓氏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琴書說唱,所有用的取消是借用當時流傳於的幾十種曲牌音樂,聊齋俚曲其實也是山東地區一種飛腳有特色的群眾藝術文化。那麼,大傢對於這種獨樹一幟的群眾藝術有多少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蒲松齡——著名的小說巨匠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傢,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人。他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傢庭,書香世傢,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蒲松齡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31~32歲時,他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會。
聊齋俚曲的歷史溯源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的流佈地區之一。蒲松齡坐館三十餘年的西鋪畢傢是豪門貴族,一直就有編寫演唱俚曲的傳統,這給蒲松齡編寫俚曲故事準備瞭極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蒲松齡集一生之閱歷,匯明清俗曲之精華,取諸宮調、南北曲的曲牌聯套成曲,終於完成瞭15部俚曲的創作。無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音樂方面,這些聊齋俚曲均具有極高的價值。聊齋俚曲曲目有《耍孩兒》、《玉娥郎》、《粉紅蓮》、《疊斷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