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泥土味”的劇種:廣西彩調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一個地方。因此,民族的民間音樂與舞蹈都是豐富多彩的,彩調就是最早從民間歌舞和說唱的形式演變形成的“對子調”。它由一男一女對舞歡歌的表演形式形成的。那麼,大傢對於廣西彩調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彩調是戲曲劇種之一,屬燈戲系統,是廣泛流傳於廣西城鄉的主要劇種之一。彩調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采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後統稱為“彩調”。彩調形式活潑,通俗易懂,劇目內容十分貼近群眾生活,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已於2006年5月20日成功入選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調的藝術特點
彩調註重歌舞並重,尤其在“三小戲”中更為突出。音樂唱腔分腔類、板類、調類三種。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如:腔類按行當定名的有老旦腔、搖旦腔、小生腔、旦腳腔、醜腳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板類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類有比古調、走馬調等。此外,彩調還吸收瞭民間說唱音樂的一些曲調,如鮮花調、漁鼓調、零零落等。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以調胡為主要樂器、還有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器,有鑼、鼓、鈸等,鑼鼓點常用的有“一條龍”、“三點頭”也叫“長鑼”、“一鈸”、“三鈸”“四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