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紙織畫的溯源及文化
提到永春,大多數人第一感覺就是永春拳,的確永春拳的發源地就是永春。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永春紙織畫,它擁有悠久的城市文化和歷史文化氣息。永春的紙織畫起源比永春拳起源時間長,接下來小編我為大傢簡單介紹永春紙織畫。
永春古稱桃源,相傳隋唐朝年間,永春桃源兩岸種植瞭許多桃樹,每逢春花燦爛時,桃花姹紫嫣紅,薄霧輕紗,隱隱籠罩,吸引瞭很多前來踏青賞花之人,霧中觀花,這種獨特的景致激發瞭當時藝人的創作思維和靈感,紙織畫便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應運而生。唐文宗公元827—841年)在位時,唐人鄭維賦詩:“何物離披最可人,紙間經緯別有因;阿誰巧作維摩手,就裡揮毫稱絕倫;遠山一角都人妙,烘雲托月景偏,宋代時紙織畫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傢的櫃中珍品。明人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傢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紙織畫一項。清人楊復吉《夢蘭瑣筆》中曾有“閩中永春州織畫”的記述。現在,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瑰寶——清高宗禦制詩十二扇屏風。
舉世聞名的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筆墨韻味表現世間物象,可謂東方一絕。而紙織畫把一幅中國畫用特制的利刀,切成寬僅2毫米、頭尾不斷、細長的紙絲作為經線,用與經線一樣寬的純白宣紙絲作緯線,再像織佈一樣放在特制的紙織機上穿梭交織,然後裱背成畫。這樣一來,除保持中國畫特具的品格之外,還多瞭一種“霧裡看花”的朦朧之美,這又是一絕,其畫面近看紙痕交織,經緯分明,遠觀,整幅作品就像覆蓋瞭一層薄紗,如同仙境,若隱若現。這正是永春紙織畫獨特的視覺效果。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幛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我聞桃源場中客,妙技別出關徐荊;並力勞作萬萬縷,縷以素紙痕分明;煙雲斯須出素手,筆墨化盡恒畦盯。”詩中表達瞭對紙織畫的高度贊賞和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