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誰是最忠於愛情的生肖女
“去廈門不去鼓浪嶼,等於沒去過廈門。”廈門作為國內著名的旅遊城市,更因怡人的天氣和優美的風景名勝成為必去的旅遊勝地之一。而廈門鼓浪嶼更是必去的景點之一。那麼你想知道鼓浪嶼的文化來歷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廈門文化吧!
鼓浪嶼英文:Kulangsu)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島上巖石崢嶸,挺拔雄秀,因長年受海浪撲打,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巖峰。
原鼓浪嶼區後被撤銷行政區並入思明管轄,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此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
鼓浪嶼的開拓和發展
鼓浪嶼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唐中葉公元8世紀前後)以後,來自中原的陳、薛等傢族先後遷居島上開發與生產,該島遂有“新城”、“嘉禾裡”之地名。宋、元時期,島上人煙漸繁,閩國龍啟年間時置同安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島上設立“嘉禾千戶所”。元代後期,泉州出現亦思法杭兵亂。泉州港口逐漸衰敗,明初海禁,加之倭寇戰亂影響,泉州港逐漸衰落,清代興泉永道道臺自泉州移駐廈門,開放廈門港口和臺灣的對渡,廈門港口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