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獨特的河北絲弦文化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12星座遭遇敵意同事該如何接招
絲弦是中國漢族地方戲曲之一,流行與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國稀有的劇種之一,以其獨特的唱腔使之流傳於至今,是作為河北文化的重要體現,同時也體現瞭一個民族的重要精髓所在,因此絲弦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絲弦文化吧!
絲弦,是河北省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金元時代,北曲三大搖籃之一的真定,曾經出現過尚仲賢、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雜劇作傢。後來真定改名為正定,又成為河北絲弦戲——古名“弦索腔”的搖籃和發展中心。康熙年間,絲弦戲在束鹿就已遍於閭裡,乾隆年間,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獻藝。絲弦戲流行地域東至河北省的獻縣、高陽、保定,南至邢臺、沙河、廣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渾源、靈丘,西至和順、昔陽、平定。
絲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鎖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還有官調與越調兩個板式變化系統,因此,她是混合唱腔體制的劇種。絲弦唱腔以真聲唱字,然後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聲拖腔,旋律順級下行。因而激越悠揚、慷慨奔放,時而有如怒濤旋轉翻滾,時而又如瀑佈急瀉直下。
絲弦劇目相當豐富,約500餘出。其中既有生活小戲,表現民間情趣;也有袍帶大戲,反映宮廷鬥爭。絲弦原由木偶變為真人登臺,並在山區、農村紮根,因此,表演既有樸實、敦厚和濃鬱的鄉土特色,又有誇張、刻板和直線條的木偶動作遺風。此外,還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