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挖掘面條的前世今生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十二星座給身體什麼部位買保險?
面條有大約四千年的發展史,是一種制作簡單而且使用方便的食品,面條的品種多樣,有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面等等。
那麼,從中國飲食文化來說,面條的前世今生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人為什麼會吃面條?這得從人類發現發明食物的歷史說起。我們知道,人類發現火之前,主要是生吃食物;發現瞭火之後,最初隻知道把采摘的植物的果實和獵獲的動物的肉煮熟、烤熟瞭吃;對植物的果實是粒食,還不知道把植物的果實粉碎瞭吃,粉碎果實是在石磨出現之後。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瞭石磨,麥子、谷物的粉食才成為可能。有瞭面粉和米粉之後,怎麼把其做得好吃,又在考驗著人們的智慧。那時候,有的人把面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面;有的聰明人把面粉、米粉加水和成團,再捏成片放在湯中煮,叫吃湯餅,實際上是吃面片;還有手巧的人,把面團搓成長條放進湯裡煮,這樣雖還叫吃湯餅,實際上就是吃面條。
中國人吃湯餅的歷史,是從東漢開始的,但一直到瞭宋代,湯餅才正式被稱作面條。《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的面條已有好多種瞭。古籍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掛面的記載,是元朝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這樣說來,面條的發明權應屬於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