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十二星座的美好暑假小貼士
湯圓大傢都吃過吧,元宵會吃湯圓,冬至也會吃湯圓。在古代冬至那天要祀神祭祖,然後一傢人團圓。吃湯圓是明朝時候開始的習俗。大傢隻知道吃湯圓預示著團圓美滿,不懂冬至為什麼吃湯圓吧,那麼,隨小編一起走進飲食文化,看看冬至吃湯圓的由來吧。
冬至吃湯圓的來歷
冬至是一年廿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在農歷十一月間,沒有固定的日子,今年則在十二月廿二日。遠古帝堯的時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歲時節氣。到瞭周朝已有冬節,君王要在冬至日舉行祭天的。
至漢以後,每年冬至,都有舉行祭天、祀神、拜祖、賀冬等行事。到瞭唐宋兩代,祭禮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舉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語。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傢要做湯圓,祀神祭祖,而後一傢團圓,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民間習俗,冬至這天吃瞭湯圓,就長瞭一歲瞭。
以前,在農業社會,冬至前一兩天,傢傢戶戶便開始準備應節的祭品,並準備做湯圓,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榨水份後,成為圓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傢大小集合起來,把它搓成圓仔,圓仔又分為紅白兩種,紅的叫金圓,白的叫銀圓。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合傢圍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瞭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