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看中國的變遷,驚呆瞭!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生肖查詢:1940年屬什麼生肖?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古有:民以食為天,襯托出飲食的重要性。並且從飲食文化的變化也可看出中國社會的變遷。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在改善,這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就在我們的日常飲食裡。
七十年代:吃的像個人樣,中國飲食文化發生瞭從吃粗糧到吃細糧的變遷。
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蘿卜、大白菜一度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並代替瞭糧食。傢傢戶戶都在醃制咸菜,似乎隻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幾近無限量地包頓餃子。偶爾有重要的客人,也會安排殺雞殺鴨招待。一般的傢庭中,女性仍然沒有習慣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飯。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健康的標準是“隻要求不生病”。二十年後,這個標準似乎沒有什麼改變,這個時代的符號很相似: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個房間傢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們的理想很簡單:吃的像個人樣。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發生瞭從單一蔬菜到多樣蔬菜的變遷。
這個時代,從溫飽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過去限量供應的大白菜,已經讓位於芥蘭、木耳菜、絲瓜、西紅柿、鮮蘑和荷蘭豆。尤其到瞭中後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時令蔬菜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