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樣的景頗族飲食文化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這些星座在愛情裡表現得最成熟
飲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動。一個民族的生產狀況、方式和民風歷史等都會從他們的飲食中反映出來。飲食文化日常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環節。從他們的飲食習俗中我們也能更好的瞭解景頗族文化。
景頗族聚居地系山地立體氣候,生態環境復雜多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種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景頗族不僅食陸畜,也食水產,舉凡鳥獸魚蟲,花果草木,無不在覓食之列。正如他們所說的:山裡的東西,綠的是菜,動的是肉。
景頗人的飲食,按習慣可分食和飲兩大部類。以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谷、大麥、小米、高梁、芋頭和薯類。芋頭是景頗先民在步入農耕經濟之初,率先種植的糧食作物。肉類,以牛水牛、黃牛)、豬、雞為主,同時輔以獵獲的野生動物作補充。蔬菜,通常僅在園地種植少量季節性蔬菜。
景頗族吃飯時男女可以同桌。景頗人習慣於一日三餐。晌午飯尤具特點,通常為野餐。農忙時,一日四餐,即早、中、晌、晚餐。吃晌午飯與前同。平均分配的原始平等觀念仍殘存在景頗人的日常生活中。
景頗人烹制的與眾不同的主食有“炒新谷飯”、“竹筒飯”、“麂血飯團”和“飛蟻煎餅”等。炒新谷飯是景頗人過嘗新節時必備的食品。嘗新節是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舉行。吃飯時,先喂狗,然後巫師與老人先吃,隨後傢人與客人才能就餐。其米因已炒幹炒熟,故不會餿,不會生蟲,存放時間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