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曲藝品種之一,道情的歷史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屬鼠男幾歲的時候當上爸爸最合適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在民間流傳的戲曲數不勝數,戲曲都是出自於歌舞,經過多年的改良和完善,演繹成另外一種形式。道情是中國漢族戲曲中說唱藝術中的一個。那麼道情的歷史有哪些呢?不妨來戲曲大全裡看看。
道情,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為詩贊體。宋代後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在民間佈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與鼓子詞相類似。之後,道情中的詩贊體一支主要流行於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流行於北方,並在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為主要唱腔,采用瞭秦腔及梆子的鑼鼓、唱腔,逐步形成瞭各地的道情戲。內容有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戲、民間生活小戲、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4類。有的地方稱漁鼓或竹琴。
在陜西有關中道情,是陜西的皮影戲劇種,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前者流行於黃河兩岸,後者流行於陜北及內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區又形成瞭“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涼調”等分支劇種。其唱腔特點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眾人相和,以增強氣氛。劇目約有二百多個,均屬老藝人口傳,其中若幹劇目有濃厚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