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的典故,講述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付辛博穎兒在西安領證結婚 急著領證另有隱情?
有時候我們在比喻一個人在做某一件是情時我們總是用臥薪嘗膽來形容他,有的人在做事時目標定的可謂是遠大。可是卻沒有去付出相應的行動所以往往就夭折半途。那麼大傢知道臥薪嘗膽的意思嗎?在中國民間故事裡他可是有一個典故在這裡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瞭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過瞭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瞭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瞭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瞭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幹,這次放瞭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瞭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瞭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