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故事:洛陽紙貴的典故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你離完勝職場勁敵,還差瞭點什麼?
洛陽是河南的一個城市,也是古代有名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樣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洛陽紙貴便是以洛陽為地點發生的一件事,而後被形成為一個成語。本期民間故事一起瞭解一下洛陽紙貴的典故。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瞭位很有名的文學傢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禦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瞭這個兒子。他父親請人教他書法、彈琴,成績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瞭,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西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瞭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瞭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
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大量的書、資料、堆滿瞭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