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藝苑中的一朵奇葩“河洛大鼓”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大起大落!笑對人生風雨的星座
河洛大鼓是河南漢族當地的一種曲種之一,河洛大鼓是擁有一定的文化市場以及相當的數量同種,上至宮廷殿堂,下至鄉間田野,都是很喜歡聆聽這種曲種來消遣時間以及欣賞這種文化藝術。那麼,大傢對於河南的河洛大鼓有多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瞭解一下這種藝術文化吧!
河洛大鼓的來源
據洛陽地方志記載,河洛大鼓形成過程和初創時間為:清末以前,洛陽城鄉流傳較廣的曲藝形式稱“琴書”。約在清末民初,偃師縣琴書藝人較集中的段灣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陽學藝,學會瞭當地的“鼓兒詞”。並與洛陽方言琴書結合後,逐漸形成瞭具有洛陽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陽大鼓”等名稱,“河洛大鼓”的名稱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
河洛大鼓演唱方式簡單,不用舞臺燈光,更不需化妝,一桌一椅而已,有自拉自唱的,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數人伴奏的。伴奏樂器以專用的說書墜胡為主,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演唱工具有小書鼓、鋼板、醒木等,這些工具既能擊節,烘托氣氛,也可做道具。小小鼓槌,寫文為筆,論武為槍,催馬揚鞭,蕩舟成漿,鋼板鈍而無鋒,做刀劍而似有刃,做鏡則如有影。說書桌一席之地,可馳騁千軍萬馬,說書人一張利口;可描述萬千風流,每當夜晚降臨,書場客滿,雖沒有錦幕低垂,景色變幻,而說書人舌綻蓮花,以一當十,虛中求實,鋼板,鼓點伴隨著悠揚的墜胡伴奏,演述今古,敘事狀物,言情縷心,傳真描神,別有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