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的相聲特點,馬三立單口相聲段子賞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你為什麼找不到情人
馬三立老先生對相聲界做瞭很大很大的突出貢獻,他對相聲藝術優秀傳統的繼承可謂是全面。馬三立相聲藝術的風格主要表現為臺風親切、口風隨和、題材平常、語言平實、結構簡單卻雋永幽默。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馬三立。
馬三立先生在相聲史上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對相聲藝術優秀傳統的全面繼承。如果說侯寶林先生的主要貢獻是在相聲革新方面的多項突破和發展,馬三立的突出成就則來自於他對相聲藝術傳統精神的全面把握與深刻繼承。
他早年表演的傳統相聲,主要是最見演員功力的“貫口”活兒與“文哏”段子,如《誇住宅》、《地理圖》、《吃元宵》、《文章會》等等。其表演“活兒寬、路子正,哪段兒都有新東西”。中年之後,在表演對口相聲的同時,馬先生也擅演單口相聲,並且常能使所演節目給觀眾帶來“餘音繞梁”的美感。當時樂瞭還不算,“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還會樂”,真正做到瞭使自己的藝術膾炙人口、雋永流芳。在藝術趣味上,他在舞臺表演上的“口風”追求現場運用,他曾說:“我不喜歡拿好架勢才出場,也不喜歡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聲、怪氣、怪相找噱頭。我要用語言和形體動作把觀眾引入我為他們提供的特定環境,使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我用‘包袱’把觀眾逗樂,又要使觀眾在感覺上並不以為我是有意識地在逗他。”正如古人詩句所謂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正是馬三立在相聲表演藝術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與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