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文化:高甲戲表演藝術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你在職場中的心機有多重
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最初是流行於閩南農村的一種化裝遊行,由於戲班陣容限制,行當也有較大限制。但發展至今已有瞭很大的突破與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表演藝術吧。
過去,由於戲班陣容的限制,一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腳色,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豎眉兼扮醜,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醜,花旦要能兼扮趙雲,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閩南的“南拳”、“鬥獅”的套數,後又吸收瞭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
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瞭梨園戲,手姿豐富,步法嚴謹,後人總結為三十六步科范。
醜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獨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戲後期向京劇吸取、取法,氣勢恢弘,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醜、雜。
根據各行具體人物的身份、年齡、扮相及表演上的特點,又有不同分工。
1、小生
分為文小生、武小生。文小生又分為巾生、窮生、官生。武小生分為長靠穿鎧甲)、短打捆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