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劇文化瞭解:揚劇的發展與演變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為什麼有些星女容易讓男人記掛呢?
揚劇的產生最早是由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後吸收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那麼,在揚劇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什麼樣的演變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去瞭解吧。
揚劇最早的源頭,要上溯到江都一帶的花鼓戲和香火戲。花鼓戲有兩個角色,分別為小面小醜)和包頭小旦)。
演出時先由全體演員“下滿場”,即一種集體歌舞,然後由小面和包頭對歌對舞,稱為“打對子”或“踩雙”。
這種花鼓戲從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就形成瞭,在民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又吸收瞭徽班和其它劇種的劇目,可以演40多個情節簡單的劇目,如《探親傢》、《種大麥》、《借妻》、《僧尼下山》、《蕩湖船》、《王樵樓磨豆腐》等。
揚州花鼓戲原為對歌對舞的“打對子”,隻有一小面(醜),一包頭旦)兩個腳色。後來發展為“三包四面”的群舞,並穿插笑話“打岔”。清康熙年間,民間已有此類花鼓演出。
此後內容不斷豐富,開始搬演《補缸》、《小寡婦上墳》、《雙怕妻》等小戲,並從徽班吸收瞭《踩鼓》、《借妻》、《探親》等劇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臺,出現瞭能演40多個劇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