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於人民群眾的淮海戲藝術特色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屬牛的人對於艷遇的態度
淮海戲長期紮根於人民群眾中,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是本地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瞭解關於它的藝術特色,分別從藝術形式、唱腔曲調、服裝道具和傳統劇目四大方面來瞭解!
藝術形式:
淮海戲長期紮根於人民群眾中,不但能適應舞臺演出,也能在街頭、鄉村“擺地攤”。
它的音樂唱腔非常豐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城鄉民眾在行路、幹活、休憩時都要哼唱淮海戲,已成為本地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它的表演藝術有極其濃鬱的鄉土氣息和豐富的民間色彩,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如豬吊腰、雞刨塘、野雞溜、驢打滾、狗拜年、鱉爬走、腳尖走、膝蓋走、鬼扯轉、穿8字、矮步蹬等藝術表演形式,極其生動有趣。
淮海戲的劇目生產和劇目創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陳規老套和清規戒律的約束,創作上演反映農村和現實生活題材的現代戲,為現實生活服務,廣受群眾歡迎。
唱腔曲調:
淮海戲的名稱在發展中幾經變更,在沿門說唱“打門頭詞”時期稱“三副調”;後稱“拉魂腔”,也叫“肘鼓子”;形成戲曲後又稱“小戲”,抗日戰爭時期稱“淮海小戲”;1954年淮海戲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由江蘇省文化局定名為“淮海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