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故事:一鳴驚人的典故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2018年十二星座的事業運排行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一個中國成語,形容的就是那些平常很普通並沒有特殊表現的人,而突然一下子就做出驚人的事情。那麼你知道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嗎?本期民間故事一起瞭解吧!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傢大事,每日隻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瞭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傢,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瞭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瞭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一隻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裡已經整整三年瞭。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