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楚漢相爭而來的,四面楚歌的典故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GOOD!在戀愛後變得更好的星座男
有人說:“我不怕四面楚歌臨敵千萬,我隻怕你輕易放手不戰而降。”這是多麼痛的領悟,連四面楚歌項羽自刎烏江都不害怕的人,就怕你輕易說要放棄。那麼,四面楚歌是有怎麼的典故呢?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講訴。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佈置瞭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瞭。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瞭楚地瞭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瞭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瞭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瞭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隻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