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有彝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從古至今,彝族對於過年都非常的重視,也非常的熱鬧。關於彝族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如今已經無法查考。彝族過年其實也有很多形式。那麼,大傢對於彝族年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彝族年的簡介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各地區過彝族年沒有固定、統一的時間,多數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舉行。具體的過年時間需由當地通曉天文歷法、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決定。最早不得提前於新歷的十月前,最遲不超過次年新歷的元月底,總之,在漢族的春節以前必須過彝族年。
彝族年的由來
彝族年的起源沒有史料記載,隻有各種神奇的傳說。在諸多的民間傳說中,傳說最廣的是:在遠古的時候,有個叫俄佈科散的人,他很尊重、孝敬老人,但他的母親不知什麼原因,終年悶悶不樂,很難看到笑臉,也很難聽見好的言語。俄佈科散為瞭解除母親的不樂,集中寨子裡的青壯年男女們唱歌、逗趣、摔跤、賽馬、打獵、捕魚、射擊、披雞毛、裝衣跳舞、爬桿、打磨兒秋……想用各種娛樂活動來使母親的心情愉快起來。但是,這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俄佈科散的母親仍然愁眉苦臉,難見歡顏。俄佈科散朝思暮想,絞盡腦汁,終於想出瞭一個好辦法:過年。秋收完畢後,俄佈科散宰雞、殺羊、殺豬,開始過年,用煙、酒、肉食敬奉祖靈,村寨裡的男子們串門、唱歡歌辭,親友間相互拜年,傢人們團聚於鍋莊旁,盡情吃喝,開懷談笑,終於使心情抑鬱的母親露出瞭笑臉。見到母親的笑容,俄佈科散高興萬分。為瞭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此後每年秋收完畢後,就舉行一次過年活動,表達辭舊迎新的歡樂,兒孫們對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彝族年就這樣流傳和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