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生態建築之苗族吊腳樓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十二星座老板有何種執念?
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特色文化,當然,每個民族的服飾不太相同、每個民族的習俗不太相同、每個民族的建築物也不太相同。苗族的吊腳樓是屬於一種傳統民居。那麼,大傢對於苗族的吊腳樓瞭解還是不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苗族吊腳樓的簡介
苗族吊腳樓是苗族的一種傳統建築,同時也是我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它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苗族吊腳樓均分為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架空,上層寬大,工藝復雜,做工精細。下層隨地而建,很不規則。
現代建築學傢認為,苗族吊腳樓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
苗族吊腳樓的結構
吊腳木樓的地基必須是把斜坡挖成上下兩層;每層進深各為6尺多,各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下兩層相差約4尺多,層與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層山體用石頭砌成保坎。建房時,將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為吊腳樓的底層,這就是所謂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腳樓特點。吊腳樓采用穿鬥式結構,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間用瓜或枋穿連,組成牢固的網絡結構。中柱一定要用楓木,因為楓樹是苗族的生命圖騰樹,是象征祖先靈魂的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