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說狗 漫談中國古代的狗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聊天聊著聊著就容易跑題的星座
隨著人們進入2018農歷戊戌狗年,“狗年說狗”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狗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好朋友”,自古以來與人類生活關系緊密,確實值得一談,那麼就讓民族文化為你說一說中國古代的狗。
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傢畜,狗的存在和進化都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我國,作為十二生肖中的一員,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有著很高的地位。這一點從中國不斷出土的考古發現中可見一斑。
人類自創造文字伊始,就有瞭關於狗的記載。《殷墟文字類編》中有狗的象形文字,《易》中有代表狗的符號,《詩經》有“無感我悅兮,無使龍也吠”的詩句。這裡的“龍”指的就是狗。
古籍中狗的別名很多,狗高四尺則謂“獒”,體大者曰“猗”,善捕獵、看田者曰“良犬”,良犬有鳥龍、韓盧、殷虞、茹黃、鬱林、地羊、白龍沙等名稱。《周禮》稱養狗的人為“犬人”。
漢代始設訓營狗官職叫“狗監”。漢武帝甚至為狗建瞭“犬臺宮”。《三輔黃圖》載:“犬臺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裡”,在“犬臺宮”外又建築瞭“走狗觀”。漢靈帝更是愛狗愛得發狂,史稱他於“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緩”,“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給狗戴冠系緩,使狗成名副其實的“衣冠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