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伊斯蘭教文化的根源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愛情童話是什麼 這些星座從來不相信
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充滿中東色彩,自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出現後,該宗教以驚人的速度傳播至中亞、西亞及北非各地,而文化也隨之被逐漸的擴散,其形成的根源是什麼呢?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伊斯蘭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伊斯蘭教亦稱回教、清真教,是阿拉伯各國和伊朗、阿富汗等國居民信奉的宗教。6、7世紀期間,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那時阿拉伯蘭島上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國傢,居民多數從事畜牧業,少數人事農業。他們屬於不同的部落,各自信奉著許多自然神。該地區很早就有商業活動。但7世紀初,由於東西商路改道,致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迅速惡化,為改善這種狀況,奪取新的土地和通道,需建立強大的國傢。在遊牧部落中,各部落之間為瞭各自利益經常發生戰爭。戰爭加劇瞭階級分化。被剝削的人們限於貧困,也希望到部落范圍以外尋找牧場和沃土。實現半島上政治的統一,已成瞭歷史進程的客觀要求。伊斯蘭教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創立的。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意為順從。伊斯蘭教信徒通稱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信奉"安拉",說天地萬物都屬於“安拉”,並由“安拉”安排,它是唯一的“真主”。自稱是“安拉”使者,是”先知”,是代表"安拉"向人們啟示的。在穆罕默德創教後,由於遭到當地掌管多種崇拜祭祀大權的貴族的反對,於622年被迫從麥加逃往麥地那。他在麥地那傳教獲得瞭成功,進而利用宗教勢力建立瞭政權,組織瞭穆斯林軍隊,於630年攻占麥加城,並迫使全城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兩年後,伊斯蘭教推廣到各個定居的和遊牧的部落中間,統一瞭半島。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