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佛教放生歷史介紹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這些星座心無所持,所以能夠隨遇而安
放生,早在魯國時期,中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但持續、廣泛的放生習俗的形成,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佛教放生中具體瞭解關於放生的歷史吧。
放生習俗的淵源
先秦時期,孔子以舜為好塵榜樣,強調環境保護;孟子則強調惻隱之心,並以仁義思想啟發梁惠王,《呂氏春秋·異用》、《列子·說符》等已經開創戒殺放塵的風氣。佛教傳入漢地後,曇無讖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放生提供瞭理論依據。
商湯之所以討伐成功,除瞭擅用萬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靈,不讓一切生命被趕盡殺絕,其治國所行仁愛之風,山“成湯解網”事跡可見一斑。《呂氏春秋·異用》記載: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紆。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