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民間地方戲曲特色的長沙花鼓戲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2018年5歲屬什麼生肖
對於長沙花鼓戲相信大傢並不陌生,長沙花鼓戲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和洞庭湖濱等地,是一個藝術風格獨特、群眾基礎深厚的一種地方劇種。隨著社會的發展,長沙花鼓戲也漸漸地被我們淡忘。那麼,大傢對於長沙的地方戲曲花鼓戲有什麼樣的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長沙花鼓戲的表演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在表現形式上,長沙花鼓戲劇目大多以載歌載舞、短小精悍見長,特別是那些生活氣息濃鬱,輕松活潑的喜劇和嘻笑怒罵、潑辣熱鬧的鬧劇很受觀眾的歡迎。劇本語言生動,從民謠、民歌、俗語、歇後語中提煉對白和唱詞,有時甚至就以極其樸素的生活語言入戲,通俗易懂,皆大歡喜。表演上既承襲瞭民間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現手法,又從勞動生活中提煉瞭一些表現力極強,特色鮮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車、砍柴、繡花、喂雞、紡紗等,惟妙惟肖,美不勝收。
長沙花鼓戲的聲腔
長沙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前兩類稱為“正調”,有較固定的聲腔格式、旋律特點;後一類的曲調旋律、節奏、調式都變化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來的民歌結構。長沙花鼓戲的過場音樂,曲調來源於民間歌曲和古典的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