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活皮影”之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於山西的一種戲曲劇種,因為樂器中有小銅婉,配以樂器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而得名的。曲沃碗碗腔源於兩千年前的古長安。那麼,大傢對於山西的瞭解大多都是在影視劇裡面,可是對於曲沃碗碗腔有多少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曲沃碗碗腔的發展過程
曲沃碗碗腔的音樂細膩、幽雅,之所以俗稱“碗兒腔”,是因為在演唱時伴有銅碗擊樂;而又叫“灣兒腔”是因為產生於黃河灣處;亦因起源於皮影戲,所以也稱“皮影腔”。老藝人認為,曲沃碗碗腔是由陜西經商的商人引入,當地人喜歡並效仿,遂得以流傳。剛開始的時候僅在鄉村的土臺、門庭、街口臨時搭臺演出,因其形式活潑,曲調動聽,班社小,要價低而很受歡迎。民國初年,曲沃碗碗腔進入興盛期,出現很多班社,主要有“陳小班”“大富班”“保子班”等,形成瞭不同的藝術流派。民國初年,曲沃碗碗腔皮影班社發展到三十餘個,劇目達到八十餘個。後因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皮影戲班也難逃厄運,紛紛解體,幾乎陷入消亡的邊緣。
曲沃碗碗腔的藝術特色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四散的皮影戲老藝人重操舊業,搭班結社,恢復瞭以茹自茂、安六、王柱子為代表的15個皮影戲班社,使這一劇種得到振興。此時,曲沃碗碗腔在強化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又吸收曲沃秧歌、蒲州梆子、眉戶的腔調、曲牌,發展成為具有當地特點的碗碗腔劇種。20世紀50年代初,曲沃碗碗腔有瞭女演員,打破瞭過去隻有一個男演員“保本”集生、旦、凈、末、醜於一身)的單調演唱,豐富瞭演唱色彩,使唱腔更加悅耳動聽。1960年8月成立曲沃縣碗碗腔劇團,從此,小戲走上瞭大舞臺,皮影也開始由真人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