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陜北說書的藝術特色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凡事給自己留後路的生肖
我們都知道,“說書”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已經可以追溯到至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時代,在宮廷,已經有瞭管理說書的奴婢。其實這種說書文化是黃帝專門設立來搜集民間的“街談巷語”的。那麼,大傢對於陜北地區的說書文化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藝術特色與表演特征
陜北方音——陜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采用陜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陜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激揚粗獷——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腳本程式化——陜北說書的曲目中所保留的傳統節目不僅內容題材因襲宋元活本和鼓詞中的歷史人物故事,而且有的書目連曲本多也一樣,如《金鐲玉環記》《繡鞋記》《汗衫記》《金箸記》《七俠五義》《包公案》等均是宋代故事的篇目,這一時期陜北說書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腳本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