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縣的一張“名片”-黃龍戲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一聲不響就約炮的星座男排行榜
黃龍戲是吉林身漢族地區的一種戲中,黃龍戲產生起初隻有小生、小醜、小旦三種,後來實踐中充實瞭刀馬旦、老生與老旦。黃龍戲也是屬於農安客觀存在地方的戲劇種,那麼,大傢對於黃龍戲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黃龍戲溯源
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她是以東北皮影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新劇種。1958年12月,農安縣文化主管部門根據吉林文化局關於創地方新劇種的指示精神,決定創建本地戲曲劇種,1959年1月編演瞭大型劇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時獲好評,新劇種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黃龍戲。自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農安縣劇團排演的《無事生非》、《風雨菱花》、《魂系黃龍府》、《鷹格夫人》等大型劇目,曾在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全國地方戲曲匯演,佈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展覽活動中共獲20個獎項,黃龍戲因此而聲名遠播。
黃龍戲的特色
1、黃龍戲的內容主要反映遼金時期歷史人物在黃龍府一帶的活動,聽起來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極具表現力,其中四大劇目《魂系黃龍府》、《大漠鐘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