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鼓:坑頭上的藝術文化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測最適合你的收藏品
東北大鼓是主要流行於我們中國東北地區的一種曲藝鼓書,因為一度盛行於沈陽。東北大鼓融入瞭一些京劇和東北的民歌唱腔,一說長中、長篇書為主要的內容。那麼,大傢對於坑頭上的藝術文化“東北大鼓”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遼寧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東北大鼓的歷史溯源
東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說:一說清乾隆年間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來沈陽獻藝,吸收當地民歌小調演變而成;二說清道光、咸豐年間遼西“屯大鼓”藝人進城獻藝,發展為奉天大鼓。東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書、子弟書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樂亭大鼓、京韻大鼓及二人轉逐漸形成的。據介紹,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東北大鼓發展到鼎盛時期,在沈陽的各茶樓、北市場、小河沿等地,到處都能聽到東北大鼓。當時張作霖就很愛聽著名藝人霍樹棠唱的東北大鼓。
東北大鼓的表演形式
東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大多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配以一至數人的樂隊伴奏演唱。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揚琴等。演員自擊的鼓也稱書鼓,其形狀為扁圓形,兩面蒙皮,置於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擊。板有兩種,一種由兩塊木板組成:一種由兩塊半月形的銅片或鋼片組成,俗稱“鴛鴦板”。東北大鼓的音樂結構屬板腔體,唱詞的基本形式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還有悲調、西城調、怯口調等小調為它的輔助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