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土的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歌仔戲
由於地理位置問題,臺灣與大陸隔海相望,但臺灣的城市文化和大陸的城市文化息息相關。臺灣的歌仔戲和大陸的歌仔戲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是由於臺灣受到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導致臺灣的歌仔戲擁有瞭自己獨特的特點。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臺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大陸福建亦稱之為薌劇。「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匯或忠孝節義的故事,成為早期臺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經歷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瞭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瞭發展的動力。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志》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
《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弦,自拉自唱,以自遣興。所唱歌詞,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句腳押韻,而不相聯,雖與普通山歌無異,但是引吭高歌,別有韻味,是即為七字調也。後,歌仔助將山歌改編為有劇情之歌詞,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博得佳評,遂有人出而組織劇團,名之曰:‘歌仔戲’”。此外,《宜蘭縣志?人民志?禮俗篇》謂:“歌仔戲原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距今六十年前,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傳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深得鄰人贊賞。好事者勸其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時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並有對白,當時號稱‘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