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迥異的臺灣南管與北管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有個戲精妹妹 屬鼠的內心想法是怎樣的
臺灣每一個城市都充滿瞭濃厚歷史氣息,他們的城市文化雖然不斷發展和進步,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傳統文化的影子。臺灣號稱戲曲之鄉,在臺灣民間流傳著兩種風格迥異的音樂:南管與北管。接下來由小編我為大傢介紹南管和北管的區別。
南管
南管是“南曲管弦樂”的簡稱。它原本是流傳於閩南泉州一帶的古代音樂,清代隨閩南移民傳入臺灣,臺民為把這種音樂與北方系統的音樂加以區別,特稱之為“南管”。使用的樂器主要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簫、笛和拍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拍板”由五塊黑色檀板連組而成),歌唱者演唱時,按著拍板一個字一個字地拉長音調往下唱,歌詞字數不多,節奏舒緩,如涓涓流水,娓娓道來,正式演奏時分“指”有詞的曲)、“曲”有曲有詞)、“譜”有譜無詞)三部分。樂音幽雅清麗,悠揚婉轉,令人陶醉癡迷。
南管樂起源於元末長江以南,是伴隨著南方經濟文化的開拓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民間音樂。相傳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適逢皇帝60華誕,清宮舉行萬壽盛典,四海樂師雲集京城,獻技獻藝。當時有位福建安溪籍的大學士叫李光地,想到傢鄉的南樂幽雅動聽,別具情趣,必能博得皇上的歡心,於是他選拔瞭吳志、陳寧、傅延、洪松、李義等五位名師,進京獻藝。康熙聽後,果然“龍心大悅”,特賜號南管樂為“禦前清曲”,並要賞賜五位樂師官職,可他們思鄉心切,無意為官,康熙隻好賜他們為“禦前清客”,賞彩傘、宮燈等榮寵之物,戀戀不舍地放他們回鄉。至今,臺灣各地的南管社團在演出時,臺上仍懸掛宮燈、插彩傘,以此為榮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