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過春節時的風俗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測你在情路上還要經受多少磨難?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象征著團結、團聚、親情,春節一直被人們寄托著新的一年新的希望,隨著時代改變,有的地方的春節已不再像過去那麼傳統瞭,而老北京則一直保留著傳統春節的風俗。本期的北京文化為您帶來老北京過春節時的風俗。
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瞭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傳說在西周的時期,出現瞭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活動,在新舊歲時交替間,平民百姓都要在傢中生火燒暖房子和炕頭,用煙熏走老鼠,全傢人團聚在一起殺雞宰羊,祝酒共賀。到瞭漢代,春節的慶賀禮儀有瞭正式的儀式。在除夕之夜,民眾要舉行一種擊鼓驅鬼除瘟的舞蹈儀式。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年俗活動內容也逐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傢傢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瞭“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瞭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瞭,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