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兒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直到把女方攻陷的星座
耍孩兒是山西地區觀眾所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它有極其悠遠的歷史,而最早記載耍孩兒文化的便始於元代,它也是眾多山西文化中的一種。耍孩兒唱曲主要以正板和慢板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靈動多變,也就是這樣的不同,才使得它流傳百世。
那麼,山西耍孩兒有著怎樣的城市文化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耍孩兒”也叫“咳咳腔”,流行於山西北部,“耍孩兒”對全國人民來說,雖然比較生疏,但它的歷史卻要比南昆北戈,東柳西梆要古老得多。“耍孩兒”劇種,有它自己獨特的唱腔,獨特的劇目和獨特的表演藝術。它至今仍然獨樹一幟,紮根在山西北部的人民群眾之中。
“耍孩兒”曲調古樸、婉約、豪放、細膩,充滿鄉土氣息,在笛、笙、管、弦的配合下,更加優美動聽、悅耳感人。“耍孩兒”的優秀傳統劇目有《千裡送京娘》、《獅子洞》、《劉傢莊》、《繡鞋記》等十餘種。耍孩兒屬元曲般涉調,曾經在關漢卿的劇作中充當著主要曲調,其用前後嗓發音,悲聲淒涼切切、喜聲活潑抒情,在戲劇表演系統中獨樹一幟,是被稱為研究元曲的“活化石”。
歷史溯源
耍孩兒戲是由金、元時代盛行的《般涉調·耍孩兒》曲調受其他戲曲音樂和民歌的影響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6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它源於雁北大同、懷仁和應縣一帶。早期,演員皆系農民,農閑季節組織臨時班社進行演出。新中國成立後,業餘耍孩兒劇團蓬勃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