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書文化:漢族曲藝的優秀代表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屬牛如何快速融入新環境
鑼鼓書也被我們稱為“太保書”,是上海地區一個比較流傳的漢族民間曲藝之一,因為演出時演員們自擊鑼鼓延長故事,民間也稱為“堂鼓書”。那麼,大傢對於這種漢族曲藝的優秀代表,鑼鼓書文化,我們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鑼鼓書的藝術特色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曲調有【金平調】、【調】等。
鑼鼓書的表演形式
一)“占卜”儀式,古稱“太卜”如今還保留著“掐卦”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六壬卦”)和“篤笤”;
二)民間信仰儀式,藝人稱“社書”,俚人稱“太保”。功能如同“社戲”。社書中又分四種類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書”、大型廟會城隍出巡時的“接廠”、專為病人驅邪逐疫的“謝菩薩”和專治疑難雜癥的巫醫行為的“按香臺”。這些儀式所祭之神,主要為驅蝗大神劉猛將、抗金英雄嶽飛、忠臣良將楊忠愍等等;儀式中有一節內容為唱“社書”、勸人為善、言情小說、民間傳奇故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