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早餐 油條為什麼兩根一起炸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盤點十二星座的小名叫什麼?
豆漿油條,是人們日常早餐最常見的搭配之一,金燦燦又酥脆的油條,口感好滋味香,配上豆漿立刻能喚醒一天的精神,不過也有好奇寶寶一邊吃著油條一邊好奇:為什麼油條非得是兩條面團一起炸的呢,不能一條一條分開炸嗎?那麼就讓飲食文化為你介紹,油條為什麼兩根一起炸。
關於“油條為什麼需要兩根一起炸”,民間的傳說一直認為與南宋奸臣秦檜有關。相傳,秦檜殺嶽飛後,老百姓痛恨秦檜夫婦,於是用面捏成兩人的樣子放到油鍋裡炸。隨著歷史變遷,油條做法慢慢簡化,於是變成瞭現在的做法。因此,在中國不少地區,油條又叫“油炸檜”。
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傢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記錄瞭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清稗類鈔》中則記載瞭很多地方稱油條為“油炸檜”:
“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使薄,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因此,目前多推測油條起源於秦檜的年代,即南宋。
在油條制作的歷史演變中,油條有瞭多種稱法。有叫“油炸果”或者“果子”的,有叫“天羅筋”的。咸豐年間張林西著《瑣事閑錄》則更是將各地對油條的稱呼做瞭個梳理:“油炸條面類如寒具,南北各省均食此點心,或呼果子,或呼為油胚,豫省又呼為麻糖,為油饃,即都中之油炸鬼也。”油條當時在北京,是叫“油炸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