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流行飲食 五谷皆可為粥飯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些星座就是這麼速度!
宋朝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對於吃的講究程度也更進一步,出現瞭不少新的烹飪方式和流行飲食,以米食為例,宋代就出現瞭各種以五谷為原料的粥飯,那麼就一起來瞭解吧。
漢人作為農業民族,五谷一直在飲食中占有主要地位。宋代的米食品種不少,主要是各種飯、粥、糕、團、粽之類。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飯有羊飯、煎魚飯、生熟燒飯、隨飯、荷包白飯等。早晨,人們大多吃粥,“每日交五更……酒店多點燈燭沽賣……粥飯點心”。
做粥初用大米外,還有用粟、豆。比如豌豆大麥粥、小米粥、清晨待漏院前賣的“肝夾粉粥”、寒食吃的“冬凌粥”、十二月八日吃的“臘八粥”等。吃粥可以節約糧食,貧苦人傢常常煮菽、粟雜糧為粥,用以果腹。粥由於熬得很軟、很爛,非常利於消化,因而也是老年人和富貴人傢的保健養生食品。
作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當時的南北方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開封稱為七寶粥,臨安稱為五味粥。在杭州,百姓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臘八粥。臘八粥的原料為米與果品,摻入的果品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