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素食文化 素菜始為獨立菜系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巨蟹座和天秤座的愛情
如今的人們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飲食上則表現為素食越來越受大眾歡迎。我國的素菜歷史據說可追溯到西漢時期,但真正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菜系,則是從北宋開始的,那麼就一起來瞭解北宋時期的素食吧。
北宋時期,素菜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菜系。
其發展的原因,大約有三:一是與佛教有關,北宋時期佛教盛行,這時候的文士大夫的飲食觀念發生瞭變化,以素菜為美味;其次,北宋時期的豆腐及豆制品、面筋制作技術日臻完善,並被引入菜肴,成為素菜的主要原料;最後,北宋時期瓜果開始進入菜肴,擴大瞭素菜的原料來源。
這一時期,代表素菜最高成就的就是仿葷素菜。比如“假煎肉”,就是將葫蘆和面筋都切成薄片,分別加料後用油煎、花椒油、酒,放一起炒,葫蘆和面筋不但炒得像肉,而且味道也和肉味相同;素蒸鴨,就是蒸葫蘆;玉灌肺,就是用真粉、油餅、芝麻、松子、核桃、蒔蘿六種作料,加上少許白糖、紅曲粉末,攪拌後蒸熟,切作肺樣。
據記載,市場是仿葷素菜種類繁多,有假河豚、假蛤蜊等,它們色香味形俱全,深受人們的歡迎。就連吃慣瞭山珍海味的王公大人,在給皇帝做壽時,所用的下酒菜肴裡就有假沙魚等仿葷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