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豆花來歷,豆腐做成的美食故事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哪些星座不能接受開放式婚姻
鍋內還慢悠悠煮著的嫩豆腐,因為沒有充分凝固,無法煎炒,隻能用鹽兌水蘸著做“下飯菜”。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富順豆花就這麼橫空出世瞭。本期民間故事將為你介紹這個美食故事。
漢武帝時,漢高祖劉邦的孫兒劉安承襲父親封為淮南王。他喜歡招賢納士,門下食客常有數千人。為瞭解決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他們利用淮河流域產鹽有鹵水做凝固劑的條件發明瞭豆腐。
三國時期,豆腐制作技術傳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慶)後,在江陽縣今瀘州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很受歡迎。因為這裡也是一個重要的鹽產區,有一口“出鹽最多”的富世鹽井。同時地處亞熱帶,土質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適於大豆生長。富順由於產鹽,與鄰近地區的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人氣也就非常旺盛,餐飲業極為發達,豆腐這種新鮮食品自然擺上瞭人們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順因鹽設縣時,這裡的鹽產量已列於劍南道相當於今川東和重慶市部分地區)之冠。鹽業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陸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
在一種偶然情況下,一些等著吃飯的客人實在沒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後再加工成菜肴端上桌來,就跑到廚房,看見那鍋內還慢悠悠煮著的嫩豆腐,便要店主賣給他們,因為沒有充分凝固,無法煎炒,隻能用鹽兌水蘸著做“下飯菜”。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就一傳十,十傳百,“嫩豆花”即傳到瞭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