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不把犯人關監獄而是發配邊疆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分分鐘被教做人喜歡班門弄斧的生肖
對於經常看古裝電視劇的小夥伴們來說,對於流放這詞應該是十分熟悉瞭。其實這一刑罰在古代,是一種僅次於死刑的刑法,它不僅是肉體上的折磨,同樣也是精神上的折磨。那麼本期的歷史故事,帶你一探究竟。
古代中國是繁榮的農業文明國傢,大多人被束縛在土地上,安土重遷,人們強調傢族主義,向往子孫滿堂、四世同堂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遭受流放者背井離鄉、難享人倫之樂,實為人生之不幸。
中國國土廣闊,而歷代君王對流放之地的選擇也是煞費苦心,西北絕域、西南煙瘴、東北苦寒以及一些荒蕪的海島都前後成為過流放地。流放者跋涉千裡,走到荒無人煙之地,永世不得離開,簡直生不如死。
被流放的一路,是由官兵押送,長路漫漫的苦差事,官兵心裡也不痛快,對犯人必然是連打帶罵。要想少受點罪,就得賄賂官兵,可是一般被流放的犯人都被抄傢瞭,哪還有錢打點啊,所以皮肉之苦是免不瞭的。
就算活著到瞭流放地,也要給戍邊的戰士為奴為婢,每天幹著苦力,吃糠咽菜,還少不瞭棍棒伺候。若是女眷被流放,勢必淪為押送官兵和戍邊戰士的泄欲工具,生下孩子一樣為奴為婢,所以許多犯人在流放之前索性自殺瞭。